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第101至200条)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01:28:12   浏览:96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第101至200条)

澳门


刑事诉讼法典



[ 刑事诉讼法典 - 目录 ] [ 刑事诉讼法典 - 条文目录 ] [ 第17/96/M号法律 ] [ 第48/96/M号法令 ]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1至100条 ]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101至200条 ]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201至300条 ]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301至400条 ]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401至499条 ] [ 刑事诉讼法典 - 词汇索引 ]



第一百零一条
(特殊情况)
一、向被拘禁之人作出通知须向监狱场所之领导人提出要求,并由为此目的而被指定之公务员通知应被通知之人本人。
二、从属于上级且已被通知在进行诉讼行为期间到场之人,无须经许可而到场,但应立即将该通知知会其上级,并向上级呈交证明其曾到场之文件。
三、如应被通知之人为刑事警察机关,则透过其所属部门要求其到场。
第一百零二条
(作出通知或执行命令状之困难)
一、负责作出通知或执行命令状之司法公务员,得在有需要时要求警察部队给予合作。
二、所有维持公共秩序之人员,在被要求介入且获展示通知书或有关命令状时,须为着上款所指目的向该款提及之公务员提供帮助及给予合作。
三、虽已获得依据以上两款之规定而提供之帮助及给予之合作,但司法公务员仍未能作出通知或执行命令状之内容者,须就此事缮写笔录,当中逐点指出已进行之各项措施,并在不延误时间下将之送交发出通知或命令状之实体。
第一百零三条
(无合理解释之不到场)
一、依规则被传召或通知之人,无合理解释而不在指定之日期、时间到达指定之地点者,法官须判处未到场者缴付1.5UC 至8UC之款项。*
二、法官得依职权或应声请命令拘留无合理解释而不到场之人,而拘留之时间系实施有关措施所必要之时间,并得判处该人缴付因其不到场而引致之开支,尤其是与通知、事务处理及各人之往来有关之开支;本款规定不影响上款之规定之适用。
三、如属嫌犯之不到场,且依法容许采用羁押措施,则法官尚得对其采用羁押措施。
四、如属检察院人员之不到场,须让其上级知悉此情况;如属在诉讼程序中被委托或被指定之律师之不到场,须让代表有关职业之机构知悉此情况。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3/99/M号法令
第一百零四条
(不到场之合理解释)
一、如事件中出现之情况,系类似刑法中阻却事实不法性或行为人罪过之任何事由,则不到场视为有合理解释。
二、要求视该不到场为有合理解释之声请,须在不到场后五日内提出,且应尽可能实时将有关证据资料附于该声请内,但不得指定超逾三名证人。
三、如提出之解释系患病,不到场之人须呈交医生检查证明,并指明不可能到场或严重不便到场之情况,以及此障碍可能持续之时间;然而,该医生检查证明之证据价值得为任何可采纳之证据方法所质疑及推翻。
四、如不可能获得医生检查证明,得采纳其它证据方法。
五、如证实不到场之人系不可能到场或严重不便到场者,得在身处之地方听取其陈述,但不影响进行法律在该情况下容许进行之辩论。
第五编
无效
第一百零五条
(合法性原则)
一、违反或不遵守刑事诉讼法之规定,仅在法律明文规定诉讼行为属无效时,方导致有关诉讼行为无效。
二、如法律未规定诉讼行为属无效,则违法之诉讼行为属不当之行为。
三、本编之规定不影响适用本法典关于证据上之禁止之规定。
第一百零六条
(不可补正之无效)
除另有法律规定定为不可补正之无效外,下列情况亦构成不可补正之无效,而此等无效应在程序中任何阶段内依职权宣告:
a)组成有关审判组织之法官人数少于应有数目或违反定出有关组成方式之法律规则;
b)检察院无依据第三十七条之规定促进有关诉讼程序,以及在法律要求其到场之行为中缺席;
c) 依法须到场之嫌犯或其辩护人缺席;
d) 法律规定必须进行侦查或预审而无进行侦查或预审;
e) 违反与法院管辖权有关之规则;
f) 在法律规定之情况以外采用特别诉讼形式。
第一百零七条
(取决于争辩之无效)
一、任何不属上条所指之无效,均应由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争辩,且由本条及下条规范之。
二、除另有法律规定定为取决于争辩之无效外,下列情况亦构成取决于争辩之无效:
a)法律规定使用某一诉讼形式而采用另一诉讼形式者,但本项之规定并不影响上条f项之规定之适用;
b)法律要求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到场,而因无作出通知以致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缺席者;
c) 法律认为必须指定传译员而无指定传译员;
d) 侦查或预审不足,且其后未采取可视为对发现事实真相属必要之措施。
三、应按下列时间就以上两款所指之无效提出争辩:
a) 属有利害关系人在场之行为之无效者,在该行为完结前;
b) 属上款b项所指之无效者,在就指定听证日之批示作出通知后五日内;
c)属关于侦查或预审之无效者,在预审辩论完结前;无预审者,在就完结侦查之批示作出通知后五日内;
d) 属特别诉讼形式者,在其听证开始时。
第一百零八条
(无效之补正)
一、如有利害关系之诉讼参与人作出下列行为,则有关无效获补正,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
a) 明示放弃就该等无效提出争辩;
b) 明示接受可撤销之行为之效力;或
c) 可撤销之行为系为权能得以行使而作出,而有关权能确实已行使。
二、如有关无效系因欠缺为作出诉讼行为所作之通知或传召而引致,又或因该通知或传召有瑕疵而引致,但利害关系人在作出有关诉讼行为时到场或放弃到场,则该无效获补正。
三、如利害关系人到场之意图仅为就该无效提出争辩,则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之。
第一百零九条
(宣告无效之效力)
一、无效使当中出现瑕疵之行为成为非有效行为,亦使依附于该行为之各行为及可能受该无效影响之各行为成为非有效行为。
二、在宣告无效时,须规定何行为方视为非有效行为,且在必要时及在可能范围内须命令重新作出该等行为,而有关开支由因过错而导致该等无效之嫌犯、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负责。
三、无效之宣告不妨碍对所有不受该宣告之效力影响而仍能保留之行为加以利用。
第一百一十条
(不当情事)
一、如在诉讼程序中存在任何不当情事,则仅当利害关系人在当中出现不当情事之行为作出时提出争辩,该不当情事方使有关行为成为非有效行为,并使该不当情事可能影响之随后进行之程序成为非有效程序;如利害关系人在行为作出期间不在场,则仅当其自接获通知参与诉讼程序中任何程序之日起三日内,或自参与在该诉讼程序中所作之某一行为时起三日内提出争辩时,该不当情事方使有关行为成为非有效行为,并使该不当情事可能影响之随后进行之程序成为非有效程序。
二、如任何不当情事可能影响已作出之行为之价值,得在知悉该不当情事时依职权命令就该不当情事作出弥补。
第三卷
证据
第一编
一般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证明对象)
一、一切对犯罪是否存在、嫌犯是否可处罚以及确定可科处之刑罚或保安处分等在法律上属重要之事实,均为证明对象。
二、如有提出民事损害赔偿请求,则对确定民事责任属重要之事实亦为证明对象。
第一百一十二条
(证据之合法性)
凡非为法律所禁止之证据,均为可采纳者。
第一百一十三条
(在证据上禁用之方法)
一、透过酷刑或胁迫,又或一般侵犯人之身体或精神之完整性而获得之证据,均为无效,且不得使用。
二、利用下列手段获得之证据,即使获有关之人同意,亦属侵犯人之身体或精神之完整性:
a)以虐待、伤害身体、使用任何性质之手段、催眠又或施以残忍或欺骗之手段,扰乱意思之自由或作出决定之自由;
b) 以任何手段扰乱记忆能力或评估能力;
c) 在法律容许之情况及限度以外使用武力;
d) 以法律不容许之措施作威胁,以及以拒绝或限制给予依法获得之利益作威胁;
e) 承诺给予法律不容许之利益。
三、在未经有关权利人同意下,透过侵入私人生活、住所、函件或电讯而获得之证据,亦为无效,但属法律规定之情况除外。
四、如使用本条所指获得证据之方法系构成犯罪,则该等证据得仅用以对该犯罪之行为人进行追诉。
第一百一十四条
(证据之自由评价)
评价证据系按经验法则及有权限实体之自由心证为之,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二编
证据方法
第一章
人证
第一百一十五条
(证言之标的及范围)
一、须向证人询问其直接知悉且为证明对象之事实。
二、在法官确定可科处之刑罚或保安处分前,就关于嫌犯人格、性格、个人状况、以往行为等事实作出询问,仅在对证明犯罪之构成要素,尤其是行为人之罪过,属确实必要之范围内,或在对采用强制措施或财产担保措施属确实必要之范围内,方得为之,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一百一十六条
(间接证言)
一、如证言之内容系来自听闻某些人所说之事情,法官得传召该等人作证言;如法官不传召该等人作证言,则该部分证言不得作为证据方法,但因该等人死亡、嗣后精神失常或未能被寻获而不可能对其作出询问者,不在此限。
二、上款之规定适用于内容系来自阅读某文件之证言,而有关证人非为该文件之作者。
三、拒绝指出或不具条件指出透过何人或从何来源知悉有关事实之人,其所作之证言,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作为证据。
第一百一十七条
(公众所述之事情及个人之确信)
一、对公众所述之事情或公开流传之谣言所作之复述,不得采纳作为证言。
二、就有关事实之纯属个人确信之表述或对该等事实之个人理解,仅在下列情况下及在该等情况所指之严格范围内方可采纳:
a) 该表述或理解不可能与就具体事实所作之证言分开;
b) 基于任何科学、技术或艺术方面之原因而作出该表述或理解;
c) 在法官确定可科处之刑罚或保安处分时作出该表述或理解。
第一百一十八条
(作证之能力及义务)
一、凡未因精神失常而处于禁治产状态之人,均有成为证人之能力,仅在法律所规定之情况下方得拒绝作证。
二、如为评估证言之可信性而必须检查任何作证之人之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全状况,且该检查可在不拖延诉讼程序之正常进行下作出者,司法当局须作出该检查。
三、如属未满十六岁之人就性犯罪作证言,得鉴定其人格。
四、在作证言之前命令作出之以上各款所指查核,并不影响作证之进行。
第一百一十九条
(证人之一般义务)
一、证人负有下列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
a)在所定之时间及地方向已对其作出正当传召或通知之当局报到,并听候其安排,直至该当局解除其义务为止;
b) 宣誓,如属向司法当局作证言;
c) 遵守向其正当指出、与作证言之方式有关之指示;
d) 据实回答向其提出之问题。
二、如证人提出回答有关问题将导致其须负刑事责任,则无须回答该等问题。
第一百二十条
(障碍)
一、下列之人不得以证人身分作证言:
a) 同一案件或相牵连案件中之嫌犯或共同嫌犯,在此身分仍维持期间;
b) 已成为辅助人之人,自成为辅助人之时起;
c) 民事当事人。
二、如属诉讼程序分开处理之情况,同一犯罪之各嫌犯或相牵连犯罪之嫌犯得以证人身分作证言,只要其对此明示同意。
第一百二十一条
(血亲及姻亲之拒绝)
一、下列之人得拒绝以证人身分作证言:
a)嫌犯之直系血亲卑亲属、直系血亲尊亲属、兄弟姊妹、二亲等内之姻亲、收养人、嫌犯所收养之人及嫌犯之配偶,以及与嫌犯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之人;
b)曾为嫌犯之配偶或曾与嫌犯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之人,就婚姻或同居存续期间所发生之事实。
二、有权限接收该证言之实体,须提醒上款所指之人有权能拒绝作证言,否则所作证言无效。
第一百二十二条
(职业秘密)
一、律师、医生、新闻工作者、信用机构之成员、宗教司祭或各教派司祭及法律容许或规定须保守职业秘密之其它人,得推辞就属职业秘密之事实作证言。
二、如有理由怀疑推辞之正当性,处理该附随事项之司法当局须进行必需之调查;如在调查后结论系该推辞属不正当,则该司法当局须命令作证言或声请法院命令作证言。
三、处理该附随事项之法院之上级法院,或如该附随事项系向高等法院提出者,则高等法院之全会,得决定无须保守职业秘密而作证言,只要显示出按照刑法之适用规定及原则此为合理者。
四、上款所指之介入,须由法官依职权或应声请提出,而介入前得先听取涉及该职业秘密之有关职业之代表机构意见。
五、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规定,不适用于宗教秘密。
第一百二十三条
(公务员之保密)
一、不得向公务员询问其在执行职务时知悉且构成秘密之事实。
二、上条第二款至第四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一百二十四条
(本地区机密)
一、关于构成本地区机密之事实之证言,由特别法规范之。
二、本地区机密尤其包括即使透露并不构成犯罪,但一旦透露仍可能对本地区内部或对外安全又或对本地区基本原则之维护造成损害之事实。
三、如证人提出有关事实系构成本地区机密,则此机密应在三十日期间内透过有权限之当局确认;如经过三十日而未获确认,则应作证。
第一百二十五条
(询问之规则)
一、作证言系一亲身行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透过受权人为之。
二、不应向证人提出暗示性问题或离题之问题,亦不得提出其它可能妨碍答复之自发性及真诚之问题。
三、应首先询问认别证人身分所必需之数据,证人与嫌犯、被害人、辅助人、民事当事人、其它证人等之间之亲属关系及利害关系,以及对评价证言之可信性属重要之任何情节;随后,证人如必须宣誓,应为之;宣誓之后,须依据法律之规定及在法定范围内作证言。
四、如属适宜,得向证人展示任何诉讼文书、与该诉讼有关之文件、犯罪所使用之工具或其它被扣押之对象。
五、如证人呈交可作为证据之对象或文件,则记载此事,并将该对象或文件附于有关卷宗或妥为保管。
第一百二十六条
(豁免权及特权)
一、法律就作证义务及作证言之方式与地点所规定之豁免权及特权,适用于刑事诉讼程序。
二、须确保有可能进行法律在此情况下容许之辩论。
第二章
嫌犯、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之声明
第一百二十七条
(嫌犯声明之一般规则)
一、即使嫌犯正被拘留或拘禁,嫌犯作出声明时,亦应让其在人身上不受束缚,但为预防有逃走或作出暴力行为之危险而必须作出防范者,不在此限。
二、第一百一十五条及第一百二十五条之规定,相应适用于嫌犯之声明,但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
三、在任何情况下,嫌犯均无须宣誓。
第一百二十八条
(对被拘留之嫌犯进行首次司法讯问)
一、不应立即被审判之被拘留嫌犯,由预审法官讯问,该讯问须在将该嫌犯送交该法官并指明拘留之理由及作为拘留依据之证据后立即为之,最迟不得超逾拘留后四十八小时。
二、讯问仅得由法官进行,而讯问时有检察院及辩护人在旁,且有司法公务员在场,如有需要,亦有传译员在场。
三、除非基于安全理由而应看守被拘留之人,否则其它人不得在场。
四、须询问嫌犯之姓名、父母姓名、出生地、出生日期、婚姻状况、职业、居所及可认别其身分之官方文件之编号;如嫌犯曾被拘禁,须询问何时及其原因,以及有否被判罪及因犯何罪而被判罪;应警告嫌犯,如不回答或不实回答该等问题,则有可能负刑事责任。
五、随后,法官须告知嫌犯第五十条第一款所指之权利,如有需要,向其加以解释;法官并须了解拘留之理由,以及将该理由告知嫌犯及向其说明其被归责之事实。
六、在作出声明时,嫌犯得自认或否认该等事实,又或自认或否认有参与该等事实,并得指出可阻却不法性或罪过之事由,以及指出任何对确定其责任或制裁之份量可能属重要之情节。
七、在进行讯问期间,检察院及辩护人不得作出任何干涉,但不妨碍其就诉讼程序上之无效提出争辩之权利;讯问完结后,检察院及辩护人得在嫌犯不在场下,声请法官向嫌犯提出检察院及辩护人认为对发现事实真相属适宜之问题;对于法官就该声请作出之裁判不得提起上诉。
第一百二十九条
(对被拘留之嫌犯进行首次非司法讯问)
一、如被拘留之嫌犯在拘留后未立即被预审法官讯问,须将之送交检察院,而检察院得以简要方式听取之。
二、此讯问须遵守被拘留嫌犯首次司法讯问之有关规定中可适用之部分,但关于辩护人援助方面之规定除外;仅当嫌犯在被告知其享有之权利后,要求由辩护人援助时,辩护人方得援助之;在此情况下,上条第七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于辩护人。
三、作出简要讯问后,如检察院不将被拘留之人释放,须采取措施,依据上条之规定将该被拘留之人送交预审法官。
四、如属恐怖主义、暴力犯罪或有高度组织犯罪之情况,检察院得命令被拘留之人于进行首次司法讯问前,除与辩护人联络外,不得与任何人联络。
第一百三十条
(其它讯问)
一、对被拘禁之嫌犯随后进行之讯问及对有行动自由之嫌犯之讯问,在侦查中由检察院为之,而在预审及审判中,则由有关法官为之,且讯问须遵守本章所有可适用之规定。
二、在侦查中及在预审行为中,上款所指之讯问得由获检察院或预审法官授权之刑事警察机关为之。
第一百三十一条
(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之声明)
一、应辅助人、民事当事人或嫌犯之声请,又或当司法当局认为适宜时,得听取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之声明。
二、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均有据实陈述之义务,违反该义务者须负刑事责任。
三、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作出声明系受作证制度规范,但该制度中明显不适用之部分及法律另有规定之部分除外。
四、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在作出声明前无须宣誓。
第三章
透过对质之证据
第一百三十二条
(前提)
一、各共同嫌犯之间、嫌犯与辅助人之间、各证人之间或证人与嫌犯及辅助人之间可进行对质,只要各人所作声明之间出现矛盾,且对质被认为对发现事实真相属有用者。
二、上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于民事当事人。
第一百三十三条
(程序)
一、对质系依职权或应声请而进行。
二、主持对质之实体在复述有关声明后,须要求对质者确认或变更所作之声明;如有需要,该实体须要求该等人就其它人所作之声明作出答辩;随后,该实体向该等人提出其认为对澄清事实真相属适宜之问题。
第四章
透过辨认之证据
第一百三十四条
(人之辨认)
一、如有需要辨认某人,则要求应作识别之人对该人加以描述,并指出一切其所能记忆之细微之处;随后,向其询问以前曾否见过该人及当时之状况;最后,就其它可能影响该识别可信性之情节向其加以讯问。
二、如所获之识别数据不完整,须使应作识别之人离场,并召唤最少两名与需加以识别者尽可能相似之人,包括在衣着上之相似;该需加以识别者系安排在该两人旁边,如有可能,并应使其在可能曾被该辨认者见到之相同状况下出现;此时,须传召辨认者,并向其询问在该等在场之人中能否辨认出某人,如辨认出,则要求其指出之。
三、如有理由相信被传召作识别之人可能因进行该辨认而感到胆怯或受困扰,而此辨认非在听证时进行者,则如有可能,该辨认应在该人不为需加以识别者所见到之情况下进行。
四、不遵守本条之规定而作出之辨认,不具有作为证据之价值。
第一百三十五条
(物件之辨认)
一、如有需要辨认任何与犯罪有关之对象,则按照上条第一款一切可相应适用之规定进行之。
二、如辨认后仍有疑问,则将需加以辨认之对象与最少两件相似之物件放在一起,并向辨认者询问在该等物件中能否辨认出某件,如辨认出,则要求其指出之。
三、上条第四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一百三十六条
(多个辨认)
一、如有需要由超逾一人辨认同一人或同一对象,则各人须分开进行辨认,且须防止各人间之相互联络。
二、如有需要由同一人辨认数人或数对象,则对每一人或每一对象之辨认须分开进行。
三、第一百三十四条及第一百三十五条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五章
事实之重演
第一百三十七条
(前提)
一、如有需要确定某一事实是否可能在某一方式下发生,则可重演该事实。
二、重演事实系指尽可能忠实重新营造被肯定或推想发生该事实时之情况,以及重演如何实行该事实。
第一百三十八条
(程序)
一、在命令重演该事实之批示内,应扼要说明重演之事实,进行重演之日期、时间、地点及方式,以及可能借助之视听工具。
二、在该批示内得指定鉴定人,以执行某些行动。
三、应尽可能避免将事实之重演公开。
第六章
鉴定证据
第一百三十九条
(前提及资格)
一、如为理解或审查有关事实而需要特别之技术、科学或艺术知识,则借助鉴定证据。
二、鉴定系在适当之场所、实验室或官方部门内进行;如此为不可能或不适宜,则在法院所存有之鉴定人名单所载之人中指定一名鉴定人进行之;如无该等人或其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作出响应,则由诚实可靠且在有关方面公认为有能力之人进行之。
三、如鉴定显得特别复杂,或鉴定要求对多方面事宜有所认识,得将该鉴定交由数名鉴定人以合议方式或结合不同学科之知识进行之。
第一百四十条
(鉴定人之履行职务)
一、鉴定人必须履行有权限实体所指定之职务,但不影响第三十六条之规定之适用。
二、如鉴定人不在所定之期间内呈交报告,或以草率之方式担任其获委派之任务,司法当局得将之替换。
三、对替换鉴定人之裁判不得提起上诉。
四、在作出替换后,须通知被替换之鉴定人向有权限之司法当局报到并说明其不履行该任务之原因;如司法当局认为被替换之鉴定人明显违反其所负之义务,则法官须依职权或应声请判处其缴付1.5UC至4UC之款项。*
* 已更改 - 请查阅:第63/99/M号法令
第一百四十一条
(命令进行鉴定之批示)
一、鉴定系依职权或应声请以批示命令进行,在批示内须指出有关机构或鉴定人之姓名,摘要指出鉴定之标的,以及指出进行鉴定之日期、时间及地点;如有可能,则在指出日期、时间及地点前先听取鉴定人之意见。
二、如该批示非由检察院作出,或检察院未授权予刑事警察机关,则须将批示通知检察院;该批示亦须通知嫌犯、辅助人及民事当事人;上述通知最迟须在指定进行鉴定日之前三日为之。
三、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a)鉴定系在侦查期间进行,且有理由相信嫌犯、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如知悉该鉴定或其结果系可能使侦查之目的受损害;
b) 鉴定系在侦查期间进行,且系交由适当之场所、实验室或官方部门进行;
c) 鉴定明显属简单;
d) 紧急情况或如有延误将构成危险。
第一百四十二条
(程序)
一、如显示提出疑问属适宜,则司法当局或刑事警察机关得依职权或应鉴定人之声请提出疑问。
二、如属可能或适宜,司法当局或刑事检察机关须在进行鉴定时在旁,亦得容许嫌犯及辅助人在场,但该鉴定有可能使人感到羞辱者,不在此限。
三、如鉴定人需获提供任何措施或澄清,则声请采取该等措施或声请向其提供该等澄清;为此,得向其展示该诉讼程序中任何行为或文件。
四、鉴定人在执行职务时所知悉之数据,仅得在鉴定之标的及目的之范围内使用。
第一百四十三条
(鉴定报告)
一、鉴定完结后,鉴定人须制作报告,当中须提出及描述经适当说明理由且不得有矛盾之答复及结论;然而,但司法当局或刑事警察机关、嫌犯、辅助人以及民事当事人得请求鉴定人加以解释。
二、进行鉴定后随即制作之报告得经口述载于笔录内。
三、如未能在进行鉴定后随即制作报告,则定出不超逾六十日之期间,以呈交该报告;如属特别复杂之情况,得应鉴定人附理由说明之声请,将该期间延长三十日。
四、如知悉鉴定结果对提出控诉或起诉之判断非属必要,有权限之司法当局得许可最迟在听证开始前呈交该报告。
五、如鉴定系由超逾一名鉴定人进行,而各鉴定人之间有不同意见者,则各自呈交其报告;如属结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鉴定,亦须各自呈交报告。
六、属合议方式之鉴定者,该报告得载有投票中取胜及落败者之意见。
第一百四十四条
(解释及新鉴定)
一、如显示对发现事实真相属有利,有权限之司法当局得在诉讼程序中任何时刻依职权或应声请作出下列决定:
a)传召鉴定人作补充解释,并应告知该人作出补充解释之日期、时间及地点;或
b) 由另一名或数名鉴定人进行新鉴定或重新进行先前之鉴定。
二、在侦查期间,刑事警察机关亦得决定,就其所命令进行之鉴定要求作出上款a项所指之补充解释。
第一百四十五条
(法医学及精神病学鉴定)
一、与法医学问题有关之鉴定须交由医学鉴定人进行;如此为不可能或不适宜,则交由任何专科医生或相关专科之医务所进行。
二、上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于与精神病学问题有关之鉴定,而该鉴定亦得有心理学及犯罪学专家之参与。
第一百四十六条
(关于人格之鉴定)
一、为评定嫌犯之人格及危险性,得对其非由疾病原因引致之精神特征,以及其适应社会之程度进行鉴定。
二、上款所指之鉴定尤其可对废止羁押之裁判、行为人之罪过及制裁之确定具重要性。
三、此种鉴定应交由社会重返部门及专门机构进行;如此为不可能或不适宜,则交由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或精神病学之专家进行。
四、如有需要,鉴定人得要求提供嫌犯之前科数据。
第一百四十七条
(物件之毁坏)
一、鉴定人为进行鉴定,而必须毁坏、改变或严重损害任何对象之完整性者,须向命令进行鉴定之实体申请许可。
二、获许可后,须在卷宗内准确描述该对象,并尽可能附同照片;如该对象为文件,则在卷宗内附同经适当核对之影印本。
第一百四十八条
(鉴定人之报酬)
一、由命令在非官方场所内进行鉴定或命令非官方鉴定人进行鉴定之实体订定鉴定人之报酬,而订定报酬时须考虑所提供服务之种类及重要性而通常应支付之服务费;但不影响法律所规定之特别制度之适用。
二、如出现第一百四十条第二款所指替换鉴定人之情况,有权限之实体得决定不向被替换之鉴定人支付报酬。
三、对有关报酬之决定,按情况而定可提出申诉或提起上诉。
四、申诉系透过在五日内提交且经适当说明理由之声请书提出。
第一百四十九条
(鉴定证据之价值)
一、鉴定证据固有之技术、科学或艺术上之判断推定为不属审判者自由评价之范围。
二、如审判者之心证有别于鉴定人意见书所载之判断,审判者应说明分歧之理由。
第七章
书证
第一百五十条
(可采纳性)
一、可采纳文件作为证据;文件者,系指依据刑法规定视为文件之表现于文书或其它技术工具之表示、记号或注记。
二、将文书证据附于卷宗系依职权或应声请为之;不得附同载有匿名表示之文件,但该文件本身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元素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五十一条
(得附同文件之时间)
一、文件应于侦查或预审进行期间附于卷宗;如此为不可能,应在听证终结前附同。
二、在任何情况下,均须确保有可能进行辩论,而法院得给予不超逾八日之期间以进行辩论。
三、以上两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于律师、法学家或技术人员之意见书,该等意见书得在听证终结前任何时刻附于卷宗。
第一百五十二条
(文件之翻译、译码及转录)
一、如文件以非官方语言作成,则在有需要时依据第八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命令将之翻译。
二、如文件难于阅读,须将之清楚转录,并将该转录本附同该文件;如文件以密码作成,则进行鉴定以便将之译码。
三、如文件为声音之纪录,则在有需要时依据第九十一条第二款之规定将之转录于笔录;检察院、嫌犯、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得声请在场核对该转录。
第一百五十三条
(机械复制物之证据价值)
一、以摄影、录像、录音或以电子程序复制之物,以及一般而言,任何机械复制物,仅当依据刑法其非为不法时,方得作为证明事实或证明被复制之物之证据。
二、为着上款之规定之效力,遵照本卷第三编规定之机械复制物尤其不视为不法。
三、如不能将文件之原本附于或继续存于笔录,而只能将其机械复制物附于或继续存于笔录,则只要其在同一或另一诉讼程序中已被认定为与原本相同,即具有与原本相同之证据价值,但不影响以上两款之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文书及经认证文书之证据价值)
如并无对公文书或经认证文书之真确性或其内容之真实性提出有依据之质疑,则该文书所载之实质事实视作获证明。
第一百五十五条
(虚假文件)
一、法院得依职权或应声请,在判决之主文部分中宣告附于卷宗之文件属虚假,即使该判决为无罪判决;为此目的,如认为有需要,且在不明显拖延诉讼程序之情况下,法院应命令采取必需之措施及应容许调查必需之证据。
二、对判决之主文部分中关于文件属虚假之部分,得独立提起上诉,其进行方式与针对判决之其余部分提起上诉时相同。
三、属第一款所指之情况,以及当法院有依据怀疑文件属虚假时,为着法律效力,法院均须将该文件之副本转交检察院。
第三编
获得证据之方法
第一章
检查
第一百五十六条
(前提)
一、透过对人、地方及物之检查,查看犯罪可能遗下之痕迹,以及有关犯罪之方式及地方、犯罪行为人或犯罪所针对之人之一切迹象。
二、一旦获知实施犯罪之消息,须采取措施,尽可能防止犯罪之痕迹在检查前湮灭或改变,并于有需要时,禁止一切无关之人进入或通过现场,或禁止作出任何可能损害发现事实真相之行为。
三、如犯罪遗下之痕迹经改变或已消失,须描述可能曾带有痕迹之人、地方及物所处之状态,并尽可能将有关痕迹重造及描述其改变或消失之方式、时间及原因。
四、在有权限之司法当局或刑事警察机关抵达现场前,如不及时采取第二款所指措施将对证据之获得构成迫切之危险,则由具有当局权力之人员暂时采取该等措施。
第一百五十七条
(受检查之拘束)
一、如有人拟避免或阻碍任何应作之检查,或避免或阻碍提供应受检查之物,得透过有权限之司法当局之决定而强行检查或强迫该人提供该物。
二、检查可能使人感到羞辱者,应尊重受检查人之尊严,并尽可能尊重其羞耻心;进行检查时,仅进行检查之人及有权限之司法当局方可在场;如延迟检查不构成危险,受检查之人得由其信任之人陪同,而受检查之人应获告知有此权利。
第一百五十八条
(身处受检查之地方之人)
一、有权限之司法当局或刑事警察机关得命令某人或某些人不得离开受检查之地方;欲离开受检查之地方之人必须在场时,有权限之司法当局或刑事警察机关得在有需要时借助警察部队强迫该等人逗留于受检查之地方,直至检查完结。
二、第一百五十六条第四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二章
搜查及搜索
第一百五十九条
(前提)
一、如有迹象显示某人身上隐藏任何与犯罪有关或可作为证据之对象,则命令进行搜查。
二、如有迹象显示上款所指之对象,又或嫌犯或其它应被拘留之人,正处于保留予某些人进入之地方或公众不可自由进入之地方,则命令进行搜索。
三、搜查及搜索系由有权限之司法当局以批示许可或命令进行,并应尽可能由该司法当局主持。
四、在下列情况下,上款所指之要求不适用于由刑事警察当局进行之搜查及搜索:
a) 有理由相信延迟进行搜查或搜索可对具重大价值之法益构成严重危险;
b) 获搜查及搜索所针对之人同意,只要该同意以任何方式记录于文件上;或
c) 因实施可处以徒刑之犯罪而在现行犯情况下进行拘留者。
五、如属上款a项所指情况,须立即将所实施之措施告知预审法官,并由预审法官审查该措施,以便使之有效,否则该措施无效。
第一百六十条
(搜查之程序)
一、除上条第四款之情况外,进行搜查前须先将命令搜查之批示之副本交予搜查所针对之人,该副本须指明搜查所针对之人得指定其信任且到场不会造成耽搁之人于搜查时在场。
二、进行搜查时应尊重个人尊严,并尽可能尊重搜查所针对之人之羞耻心。
第一百六十一条
(搜索之程序)
一、除第一百五十九条第四款之情况外,进行搜索前须先将命令搜索之批示之副本交予事实支配搜索地之人,该副本须指明该人得在场观看搜索,并由其信任且到场不会造成耽搁之人陪同或替代。
二、如上款所指之人不在,则尽可能将该副本交予该人之一名血亲、邻居、门卫或其替代人。
三、如命令或执行搜索者有理由推定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款之前提成立,得于搜索之同时或搜索期间,对身处搜索地之人进行搜查;在搜索时,得同样采取第一百五十八条所规定之措施。
第一百六十二条
(住所搜索)
一、对有人居住之房屋或其封闭之附属部分之搜索,仅得由法官命令或许可进行;除第一百五十九条第四款b项所规定之情况外,不得在日出之前,亦不得在日落之后进行搜索。
二、如属第一百五十九条第四款a及b项之情况,住所搜索亦得由检察院命令进行,或由刑事警察机关实行;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五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三、如搜索律师事务所或医生诊所,搜索须由法官亲自在场主持,否则无效;如有代表该职业之机构,则法官须预先告知该机构之主持人,以便其本人或其代表能在场。
四、如搜索官方卫生场所,则上款所指之告知须向该场所之领导人或其法定替代人为之。
第三章
扣押
第一百六十三条
(可扣押之物件及扣押之前提)
一、须扣押曾用于或预备用于实施犯罪之物件,构成犯罪之产物、利润、代价或酬劳之对象,以及行为人在犯罪地方遗下之所有对象或其它可作为证据之对象。
二、扣押之对象须尽可能附于卷宗;如属不可能,则交托负责该诉讼程序之司法公务员保管或交托受寄人保管,并将此事记录于有关笔录。
三、扣押系由司法当局以批示许可或命令为之,或宣告有效。
四、依据本法典就搜查或搜索作出之规定,又或遇有紧急情况或如有延误将构成危险者,刑事警察机关在进行搜查或搜索时得实行扣押。
五、刑事警察机关所执行之扣押,最迟须于七十二小时内由司法当局宣告有效。
六、对检察院所许可、命令或宣告有效之扣押,得于五日期间内向预审法官申诉。
七、上款所指之申诉须分开提出,且仅具移审效力。
第一百六十四条
(函件扣押)
一、扣押书信、包裹、有价物、电报或其它函件,即使扣押系在邮政及电讯局进行,均须经法官作出批示许可或命令,且基于有依据之理由相信有下列情况出现,方可进行,否则无效:
a)函件系涉嫌人所发或寄交涉嫌人者,即使函件系以另一姓名或透过别人寄发或接收;
b)涉及之犯罪可处以最高限度超逾三年之徒刑;及
c)扣押对发现事实真相或在证据方面属非常重要。
二、禁止扣押及以任何方式管制嫌犯与其辩护人间之函件,除非法官基于有依据之理由相信该函件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元素,否则所作之扣押或管制无效。
三、许可或命令扣押之法官为首先知悉被扣押函件内容之人;如认为函件在证据方面属重要者,则将之附于卷宗;否则须将函件返还予对之有权利之人,此时,函件不得作为证据,而法官就其所知悉但在证据方面属不重要之内容系负有保密义务。
第一百六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或医生诊所内进行之扣押)
一、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于律师事务所或医生诊所内进行之扣押。
二、在上款所指之情况下,对于属职业秘密之文件,除其本身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元素外,不得扣押之,否则所作之扣押无效。
三、上条第三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一百六十六条
(银行场所内进行之扣押)
一、如司法当局基于有依据之理由,相信存于银行或其它信用机构,甚至个人保险箱内之证券、有价物、款项及其它对象,系与一犯罪有关,且显得对发现事实真相或在证据方面属非常重要者,须将该等对象扣押,即使其非为嫌犯所有,或非以其名义存放。
二、为找寻依据上款规定须予扣押之对象,法官得检查银行之函件或任何文件。
三、上款所指之检查由法官亲自进行;如有需要,得由刑事警察机关及具资格之技术人员协助进行,而各人就其所知悉但在证据方面属不重要之全部内容均负有保密义务。
第一百六十七条
(职业秘密及本地区机密)
一、第一百二十二条及第一百二十三条所指之人,在司法当局命令时,须向司法当局提交其本人所占有而应予扣押之文件或任何对象,但该等人以书面提出,有关文件或对象系属职业秘密或本地区机密者,不在此限。
二、如以职业秘密为依据,拒绝提交有关文件或对象,则第一百二十二条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三、如以本地区机密为依据,拒绝提交有关文件或对象,则第一百二十四条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一百六十八条
(副本及证明)
一、可将被扣押文件之副本附于卷宗,而正本则予以返还;如有需要保留正本,得制作副本或发出证明,并将之交予正当持有正本之人;副本及证明上,须指明正本被扣押。
二、如正当持有被扣押之文件或对象之人提出要求,须将扣押笔录之副本交予该人。
第一百六十九条
(施加封印及解除封印)
扣押之对象须尽可能加上封印;封印解除时,在加上封印时曾在场之人须尽可能在场,并由其证实封印未受破坏及扣押之对象未被改变。
第一百七十条
(可灭失或变坏之物或危险物之扣押)
如扣押物属可灭失或变坏之物或危险物,司法当局得按情况而定命令将之出售、毁灭或作对社会有益之用途。
第一百七十一条
(扣押之物件之返还)
一、扣押之对象一旦无需要继续被扣押作为证据,须返还予对之有权利之人。
二、判决一旦确定,扣押之对象须返还予对之有权利之人,但宣告丧失而归本地区所有之对象除外。
三、如扣押之对象属嫌犯或应负民事责任之人所有,则不适用以上两款之规定,而应以第二百一十二条所规定之预防性假扣押之名义继续该扣押。
第四章
电话监听
第一百七十二条
(容许进行之情况)
一、仅就下列犯罪,且有理由相信电话监听对发现事实真相或在证据方面属非常重要,方得由法官以批示命令或许可对电话谈话或通讯进行截听或录音:
a)可处以最高限度超逾三年徒刑之犯罪;
b)关于贩卖麻醉品之犯罪;
c)关于禁用武器、爆炸装置或材料又或相类装置或材料之犯罪;
d)走私罪;或
e)透过电话实施之侮辱罪、恐吓罪、胁迫罪及侵入私人生活罪。
二、禁止对嫌犯与其辩护人间之谈话或通讯进行截听及录音,但法官基于有依据之理由相信该等谈话及通讯为犯罪对象或犯罪元素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七十三条
(行动之程序)
一、须就上条所指之截听或录音缮立笔录,该笔录须连同录音带或相类材料,立即传达予命令或许可行动之法官,让其知悉有关内容。
二、如法官认为所收集之资料或当中某些资料在证据方面属重要者,则将之附于卷宗;否则须命令将之毁灭,而所有曾参与行动之人就其所知悉之内容均负有保密义务。
三、嫌犯及辅助人,以及谈话被监听之人,均得查阅有关笔录,以便能完全了解笔录与录音内容是否相符,并得缴付费用,以获取笔录中有关资料之副本。
四、如属在侦查或预审期间命令进行之行动,且命令该行动之法官有理由相信,嫌犯或辅助人一旦知悉笔录或录音之内容,可能使侦查或预审之目的受损害者,则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之。
第一百七十四条
(无效)
第一百七十二条及第一百七十三条所指之要件及条件必须成立,否则无效。
第一百七十五条
(延伸)
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一百七十三条及第一百七十四条之规定,相应适用于以有别于电话之其它技术方法传达之谈话或通讯。
第四卷
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
第一编
一般规定
第一百七十六条
(合法性原则)
一、人之自由,仅得按具防范性质之诉讼程序上之要求,由法律规定之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全部或部分限制之。
二、为着本卷之规定之效力,依据第二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且具该条所设定之效果,向有权限当局提供身分数据之义务,不视为强制措施。
第一百七十七条
(采用措施之一般条件)
一、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仅在作为该等措施之对象之人依据第四十七条之规定成为嫌犯后,方得采用。
二、如基于有依据之理由相信有免除责任或追诉权消灭之事由,则不得采用任何强制措施或财产担保措施。
第一百七十八条
(适当及适度原则)
一、具体采用之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对于有关情况所需之防范要求应属适当,且对于犯罪之严重性及预料可科处之制裁应属适度。
二、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之执行,不应妨碍与有关情况所需之防范要求不相抵触之基本权利之行使。
三、仅当其它强制措施明显不适当或不足够时,方得采用羁押措施,但不影响第一百九十三条之规定之适用。
第一百七十九条
(采用措施之批示及其通知)
一、采用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在侦查期间须应检察院之声请,由法官以批示为之,而在侦查终结后,法官亦可依职权以批示为之,但须先听取检察院之意见。
二、采用上款之措施前,如有可能且属适宜者,则先听取嫌犯陈述,而该等措施得在首次司法讯问行为中采用。
三、须将第一款所指之批示通知嫌犯,而该批示内须载有不履行所命令之义务时所导致之后果之警告。
四、如属羁押措施,则经嫌犯同意后,立即将上款所指之批示告知其血亲、其信任之人或其指明之辩护人。
五、如嫌犯未满十八岁,则无须取得上款所指之同意。
第一百八十条
(刑罚之确定)
如采用强制措施取决于对犯罪可科处徒刑或可科处最高限度超逾一定期间之徒刑,则须考虑采用该措施所依据之犯罪之相应徒刑或其最高限度,即使对该犯罪系可选科罚金者。
第二编
强制措施
第一章
可容许之措施
第一百八十一条
(身分资料及居所之书录)
一、首次讯问完结后,如诉讼程序应继续进行,即使已依据第二百三十三条之规定认别嫌犯身分,司法当局仍须强制嫌犯提供数据,以便在卷宗内缮立身分数据及居所之书录。
二、如不应拘禁嫌犯,应于书录中载明嫌犯已被告知在法律规定之情况下或当接获适当通知时,其有义务向有权限当局报到或听从其安排,并已被告知其有义务在未作有关新居所或身处何地之通知前,不得迁居或离开居所超逾五日。
三、本条所指之措施均可与本卷所规定之其它措施一并采用;如违反上款所指之义务,即使有关犯罪不可处以徒刑,法官仍得命令提供担保。
第一百八十二条
(担保)
一、如所归责之犯罪可处以徒刑,法官得命令嫌犯履行提供担保之义务。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颁发《建材矿山安全规程》(试行)的通知

国家建材局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颁发《建材矿山安全规程》(试行)的通知
1983年6月9日,国家建材局

为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保护国家资源,保障建材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务院以国发(83)30号文发布的《矿山安全条例》的要求,结合建材生产矿山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建材矿山安全规程》。现发给你们试行,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函告国家建材局生产综合司。

附: 建材矿山安全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矿山安全条例》,保障建材矿山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资源,爱惜国家财产,促进建材矿山工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建材矿山管理机关、矿山(包括厂属矿山,以下同)企事业单位及全体职工,都必须遵守本规程的规定。
第三条 建材矿山管理机关及矿山企业,必须建立领导干部与现场指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生产岗位责任制。
各级主要领导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
各级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技术责任。
各职能部门、班组长和工人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
第四条 各级领导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必须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第五条 建材矿山管理机关和矿山企业均应建立安全机构。技安专职干部必须由不低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有一定技术水平、从事矿山专业工作五年以上、能坚持经常下现场的人员担任。
安全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部门、各单位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条例、以及本单位安全技措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调查生产建设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解决;制止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必要时,有权停止作业;参加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制订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计划;督促事故处理。
各级安全机构由各级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安全机构的指导。
第六条 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机构,配备必要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有石棉、矽尘危害的矿山,应按接触粉尘人数的3~5%配备),上述人员应列入生产人员编制。
第七条 矿山企业应有负责工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职机构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劳动条件实行卫生监督。
第八条 矿山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真正做到人人管生产,人人管安全。每个矿山都应建立群众性安全监督检查机构,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形成群众性安全活动网。
第九条 矿山企业必须认真实行安全大检查制度。矿每季至少检查一次,矿井每月至少检查两次。凡是检查出来的问题,必须责成有关人员限期解决。
矿山应建立周安全活动日制度。
第十条 矿山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职工进行安全规程和安全技术业务学习,并定期组织技术业务考核。
各级领导干部和生产建设指挥人员都必须学习和掌握本规程。
新工人下井或进入岗位前,必须接受不少于七天的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教育,才准下井;在有经验的工人带领下实习六个月,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转为正式工人。
调换工种的人员,也应接受不少于五天的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教育,跟随有经验的工人实习一段时间,掌握了新岗位的操作技术后,才能担任新岗位的工作。
参加劳动、实习和参观人员,下井前必须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下井时必须有专人带领。
第十一条 重要岗位、设备和危险区域(卷扬机、主要扇风机、空压机、主水泵站、发电机、变电所、油库、炸药库等)必须严加管理。上述岗位人员以及采掘机械司机、电机车司机、铲运机械司机、放炮工、信号工、支护工、锅炉工、电工等技术工种,必须由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受过专门技术训练、经考试合格的工人担任。
第十二条 矿山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规划。所需资金、材料、设备列入企业财务、供应计划,报上级批准后,责成有关部门安排实施。矿山企业应按国家规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20%以上的资金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款专用。
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必须按期完成。新建、改建、扩建和采用技术改造措施增加生产能力的挖潜改造工程项目,都必须有安全措施;无安全措施的项目和不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工程,不准验收投产。
现有生产矿山,凡不符合本规程规定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限期改造。
第十三条 矿山应认真执行采、掘(剥)并举,掘进(剥离)先行的技术原则,坚持设计规定的正确的采、掘(剥)顺序。若改变采矿方法、矿床开采顺序;试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制订安全措施,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矿山的地质测量工作,要满足安全开采的需要。
正在使用的测量基点,任何人不得擅自迁移和损坏。需要迁移或报废测量基点时,必须经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第十五条 矿山主要生产工种和设备必须有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操作规程,采掘(剥)作业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矿山必须严格采掘(剥)工程规格质量、通风设施规格质量、巷道维修质量和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等的检查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必须采取措施达到标准后才能投入生产。
所有安全、通风、防尘设备设施,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拆除。
第十六条 矿山必须建立机电设备定期检修和维护保养制度,提高设备完好率。每个工人对自己使用和管理的设备应当做到“三好”(用好、管好、保养好)、“四会”(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
第十七条 矿山应设立兼职矿山救护队。救护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救护设备和器材,并定期进行训练和演习。
井下工人应接受必要的救护技术训练。
第十八条 矿井必须建立上下井人数清点制度。下井人员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上班前严禁喝酒。
值班队长、班组长必须确切掌握本队、本班出勤人数和工作地点,换班结束时,如发现有人尚未出井,应立即向调度室报告,并及时查明原因。
第十九条 作业场所出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时,现场指挥人员必须果断迅速撤出危险区域人员。任何人员遇有上述危险情况时,必须立即撤出危险区,并及时报告领导处理。
第二十条 发生工伤事故时,必须按国务院颁布的《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的规定,迅速向上级报告和组织事故调查。
发生重大事故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矿长和总工程师必须立即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和进行善后处理。
第二十一条 矿山职工有以下权利和义务:
(一)遵守《矿山安全条例》和本规程,监督《矿山安全条例》和本规程的执行;
(二)遵守劳动纪律,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三)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安全生产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四)及时反映、处理危险情况,积极抢救事故;
(五)有权制止任何人违章作业,有权拒绝接受任何人违章指挥;
(六)对于上级单位或领导人忽视职工安全健康的错误决定和错误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或上告。
第二十二条 每一矿井必须备有下列实测图:
(一)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二)地面、井下对照图;
(三)巷道布置和运输系统图;
(四)通风系统图;
(五)排水系统图;
(六)管路系统图;
(七)地面、井下配电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八)采掘工程进度图;
情况变化时,上述图纸内容应随时变更。
第二十三条 矿山地面准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按铁道部、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法规执行。

第二章 地下开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四条 开凿井巷,必须以施工单位为主,设计单位协助,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凿井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生产矿井掘进巷道的施工组织设计应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审批。
施工单位必须事先组织职工学习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作业,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规格质量。
第二十五条 开凿井和平峒时,自井口到坚硬岩石之间必须砌■并向岩层内至少延深5米;如果处于地震地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抗震的各项规定。
在山坡下开凿斜井或平峒,井口顶、侧必须砌筑挡墙。
第二十六条 每个生产矿井,至少要有两个独立的能上下人的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各个生产水平(中段)和各个采区(采场、矿块),至少要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与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
井下各主要巷道的岔道口,都必须设置醒目的路标,指明通向安全出口的方向。所有井下工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安全出口。
第二十七条 竖井或倾角超过45度的斜井作为安全出口时,必须设梯子间。
梯子间的设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梯子倾斜度应不大于80度,宽度应不小于0.4米,蹬间距离应不大于0.4米;
(二)上下两个梯子平台的距离应不大于8米;上下平台梯子孔要错开,梯子孔的长和宽应分别不小于0.7米和0.6米;
(三)梯子上端应高于平台1米,下端距井壁应不小于0.6米;
(四)梯子间与井筒要严密隔开。
第二十八条 倾角不超过45度的斜井作为安全出口时,必须在其中设置人行道。人行道的设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根据人行道坡度和实际需要,设置扶手、台阶或梯道;
(二)采用轨道运输,人行道有较宽度不得小于1.2米;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人行道有效宽度不得小于0.7米;
(三)人行道的空间高度不得小于1.8米;
(四)提升物料的斜井兼作人行道,提升物料时严禁行人。
第二十九条 巷道净断面必须满足行人、运输、通风,设备安装检修和施工的需要,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主要运输巷道和主要风道的净高,自轨面算起,不得低于1.9米。架线式电机车运输巷道的净高,必须符合本规程第二百八十三条的有关要求。
(二)采区(包括采场、矿块,以下各条同)内的上、下山和平巷的净高,不得低于1.8米;
(三)采区天井、溜井等的净断面,由各矿山规定。
第三十条 主要绞车道不得行人。如需行人,必须设置有挡墙的人行道。
第三十一条 运输巷道一侧,必须留有人行道。人行道有效宽度:人力运输巷道不得小于0.7米;机车运输巷道不得小于0.8米,无轨运输巷道不得小于1.0米;人车停车地点不得小于1.0米。人行道空间高度不得低于1.8米。运输巷道另一侧,列车车辆与支护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25米。巷道内安设运输机时,运输机与支护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4米。
第三十二条 采轨双用运输(包括弯道),两条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必须使两列对开列车车辆最突出部分之间的间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0.25米;在采区装载点或矿车摘挂钩地点,两列列车车辆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8米。
第二节 井巷工程

一、竖井的开凿和支护
第三十三条 在凿井用的井架没有安装好以前,井口周围工作范围内必须用栅栏围住,人员进出处安装栅栏门。建井期间,井口必须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结构严密的临时封口盘和井盖门。井杂门两端也应设置栅栏。
第三十四条 采用普通凿井法施工时,如竖井永久支护到井筒工作面之间的距离超过2米,应有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到井筒工作面的距离以及支护方式、规格要求等,都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如井筒穿过的岩层坚固稳定,凿井时不采用临时支护,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竖井永久支护的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岩帮和支护之间,必须填满灌实。岩帮有水时,必须采取导水和堵水措施。
第三十六条 竖井井筒穿过表土层、松软、破碎岩层时,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采用井圈或其它临时支护时,临时支护必须紧靠工作面,并应严密加固和及时进行永久支护。未建立永久支护以前,每班应有专人观测地面沉降和临时支护后的井帮变化情况。如发现危险预兆,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 开凿或延深竖井时,井筒内必须设置当提升装置发生故障时专供人员出井的安全设施。
第三十八条 开凿或延深竖井时,吊盘、保护盘,以及凿岩、抓岩、出渣、排水等设备的设置、运行、维修等安全措施。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第三十九条 开凿或延深竖井时,井筒内每个工作地点都必须设置独立的信号装置。掘进和砌壁平行作业时,从吊盘和掘进工作面所发出的信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
井内和井口的信号必须由专职信号工发送。所有凿发井人员都必须熟悉发送信号。
第四十条 安装井架和井架上的设备时,井口必须盖严并不得与井内施工平行作业。
第四十一条 延深竖井井筒时,必须用坚固的保险盘或留保护岩柱同上部生产水平隔开。只有在井筒装备完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的开凿和支护完成以后,才可拆除保险盘或掘凿保护岩柱。拆除前,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第四十二条 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佩戴安全带:
(一)乘吊桶或吊盘升降时;
(二)在井架上或井筒内的悬吊设备上作业时;
(三)拆除保险盘或掘凿保护岩柱时;
(四)放炮后,清除井圈上的浮渣时;
(五)在倒渣台上作业时。
安全带必须栓在牢固的构件上。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发现损坏时,要立即更换。
第四十三条 竖井井筒采用钻井法、冻结法等特殊方法凿井,以及竖井井筒穿过含水层或破碎带采用预注浆法或井壁注浆法堵水,均必须编制专门工程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二、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的掘进和支护
第四十四条 掘进工作面到永久支护之间,应有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的形式、间距和空顶距离,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靠近掘进工作面的支架,放炮前应进行加固。放炮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及时修复。
在松软、破碎岩层中掘进巷道,或掘进巷道穿过采空区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支护和采取有效的完全措施。
在坚硬稳定的岩层中掘进巷道,如不设临时支护,应制定安全措施。
第四十五条 支架间应设撑木。支架和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塞紧、接顶和背实。巷道砌■时,砌体和顶帮之间必须充足填实。冒顶过高时,可用木垛接顶。
第四十六条 巷道砌■或更换支护时,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排除顶帮活石,并采取临时护顶措施。在倾斜巷道中,还必须有防止石块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
第四十七条 采用锚喷支护,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锚喷支护的端头到掘进工作面的距离,锚杆的形式、规格、安装角度,喷体厚度,以及围岩涌水的处理等,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二)采用钻爆法掘进的巷道,应采用光面爆破;
(三)打锚杆眼前,必须首先敲帮问顶、清理活石。如处理活石有危险时,必须设置临时支护;
(四)喷锚前,必须将岩帮、眼孔清洗干净;
(五)对锚杆必须进行拉应力试验,对喷体应做厚度和强度检查。在井下做锚固力试验时,应有安全措施;
(六)锚杆的托板,必须紧贴顶板或巷壁,并用螺母拧紧。
(七)施工过程中,工程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完毕后,还应指定人员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八)岩帮如有涌水,必须进行处理,以防喷体脱落。
(九)处理堵塞的喷射管路时,必须将喷枪口朝下,以防突然喷射和管路弹动伤人。
第四十八条 开凿或延深斜井和下山时,斜井或下山内,必须设有防止跑车的装置。掘进工作面的上方,还必须设置坚固的遮挡。遮挡距工作面的距离,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第四十九条 由下向上掘进30度以上的倾斜巷道时,必须将溜渣道同人行道分开。人行道应设扶手、梯子和信号装置。掘进巷道和上部巷道贯通前,必须有安全措施。

三、天井和溜井的掘进
第五十条 采用普通法掘进天井和溜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设置牢固稳定的工作台和保险台。保险台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大于6米;
(二)掘进高度超过8米时,必须设梯子间和溜渣间。梯子间和溜渣间之间必须用隔板隔开;
(三)天井与上部巷道未贯通以前,不得在其间开凿任何工程;
(四)当工作面与上部水平的距离剩至7米时,测量人员必须及时给出贯通位置。贯通地点应进行防护或设置警戒。
第五十一条 采用吊罐法掘进天井和溜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上罐前,必须检查吊罐结构、连接装置、信号装置、通讯装置、保护盖板、钢丝绳及绳卡等,如有损坏或故障,须经处理妥善后方可进行作业。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
(二)吊罐升降时,罐内人员必须站在保护盖板范围以内,认真处理刮帮和浮石,并注意吊罐与工作面的距离。吊罐升降完毕,应切断电源,刹紧制动装置;
(三)在天井内放炮,必须采用能抗杂散电流和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起爆方法。放炮前,必须摘下吊罐,放于水平巷道内的安全地点;
(四)吊罐绞车必须安装牢固,并与巷道钢轨断开;
(五)天井与上部巷道贯通前,必须加强联系和设置警戒。
第五十二条 采用其它方法掘进天井,应编制专门设计和制定安全措施,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第三节 回采和顶板管理
第五十三条 每一采区必须有采区设计,采区设计必须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准备采区必须按采区设计施工。
禁止任意扩大和缩小设计规定的矿柱和岩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和岩柱,在规定保留的期限内,不得开采或破坏。
第五十四条 每一回采工作面的回采前,必须按照采区设计编制施工设计,报矿总工程师批准。情况变化时,施工设计应及时修改或补充。
第五十五条 每一回采工作面至少要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加强支护,保持支护坚固完整和畅通无阻。
第五十六条 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水平面,应上下相对布置采区回采,上部采区回采工作面必须保持一定的超前距离,超前距离大小,由各矿山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回采,上部矿床未采完前,不得回采下部矿床。
第五十七条 禁止放空溜矿井的矿石。禁止将不合格的大块矿石和其它杂物放入溜矿井。主溜矿井不得有水流入。
第五十八条 回采工作面矿壁必须平整,不得留有伞檐。
第五十九条 回采工作面必须经常备有一定数量的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应在施工设计中规定。禁止使用损坏、不合格的支护材料。
第六十条 回采工作面必须按照采区设计的要求及时支护。支架必须架设牢固。严禁在浮矿或浮石上架设支架。严禁在控顶区域内提前拆除支架。碰倒、损坏或失效的支架,必须立即恢复或更换。因机械通过或其它原因需要拆除附近支架时,必须预先架设临时支架。
回采工作面如遇顶底板松软或破碎、过断层、过采空区、过原有矿柱或冒顶区等,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支架方式,并制定安全措施。
如果顶底板和矿壁和矿壁围岩稳固可不设支架,但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第六十一条 必须严格执行鼓帮问顶制度。作业前,班组长应对顶板进行检查。每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认真检查工作的顶板矿壁和支架等情况。当发现危险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六十二条 采用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的采矿方法回采,必须建立顶板管理制度。顶板不稳固的采区,应指定专人负责检查。
地质情况复杂、有地压活动的矿山,应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第六十三条 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回采的矿山,必须采取充填或强制崩落岩围的办法及时处理采空区。薄的、小的、孤立的采空区是否需要及时处理,由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决定。
第六十四条 采用全面采矿法回采,回采中应详细检查顶板,并应根据顶板稳固情况,预留矿柱。矿柱的规格和间距,应在采区设计中规定。
第六十五条 采用壁式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悬顶、控顶、放顶距离,放顶、回柱的方法和安全措施;放顶同其它工序平行作业时的安全距离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明确规定;
(二)放顶人员必须站在支架完整、没有可能发生崩绳、崩柱、甩钩、断绳抽人等情况的安全地点工作;
(三)放顶前,应全面检查现场,保证退路畅通和照明良好。放顶时,禁止人员在放顶区及其附近巷道中停留。放顶后,应及时封闭落顶区,防止人员进入;
(四)回柱放顶时,应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观察顶板动向;
(五)采用密集支柱切顶,每隔3~5米,必须留有宽不小于0.8米的安全出口;
(六)初步放顶、最后收尾,以及在采空区、断面、破碎带等区域放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应有队(带班、工段)长亲自在场指挥。
第六十六条 采用分段采矿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矿房构成要素、采掘顺序、顶板暴露面积和回采安全措施等,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并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二)除回采、运输、通风、充填巷道外,不得在采区矿柱内掘进其它巷道;
(三)上下两个水平的矿房和矿柱,应上下对应、规格相同。
第六十七条 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回采第一层前,应将下部漏斗扩完并充满矿石;
(二)每个漏斗都应均匀放矿,如发现悬空或堵塞,上部应停止作业,待处理妥善后方可继续工作;
(三)放矿人员和采场内人员应密切联系。在放矿影响区域内,不准上下同时作业;
(四)每回采一个分层的放矿量,应控制在采下矿石的三分之一左右,矿房内暂留矿石距回采工作面的空间高度应保持在2米以内。
第六十八条 采用有底部结构的分段崩落法和阶段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采场的电耙道应有独立的通风道和回风道,电耙耙运方向应与风流方向相反;
(二)电耙道的人行道应设在进风侧和电耙绞车的侧翼和后方;
(三)电耙道放矿溜井旁,必须留有宽0.8米以上的人行道;
(四)必须有防止和处理溜井堵塞及采场悬拱的安全措施。严禁人员钻入溜井或进入采场处理堵塞和悬拱;
(五)在拉底空间,要形成一个厚度不小于3~4米松散垫层。采场顶部应有厚度不小于崩落层高的复盖岩层。如采场顶板稳固不能自行冒落,应及时采用强制崩落或充填方法使其达到规定的岩石厚度。
第六十九条 采用无底部结构的分段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回采工作面上方,应有厚度大于分段高度的复盖岩层。如上盘不能自行冒落或冒落量达不到规定的厚度,应强制放顶使其达到规定厚度;
(二)上下两个分段同时回采时,上分段应超前于下分段,其超前位置应在下分段回采工作面的错动区域边界之外;
(三)采场放矿溜井应设置格筛。严禁人员钻入溜井或进入采场悬拱下面处理堵塞或悬拱;
(四)各分段连络巷道应有足够的新鲜风流,其风向与采块推进方向相反。
第七十条 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每个分层进路宽度、分层高度、控顶距离、放顶距离、假顶假底铺设、回柱放顶方法和安全措施等,均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二)上下分层同时回采,上分层工作面必须经常保持10以上超前距离;
(三)崩落假顶时,禁止人员在相邻进路内停留;
(四)当假顶降落受到阻碍时,禁止继续开采分层。顶板降落前产生空峒时,禁止在邻近进路或下部分巷道内工作;
(五)顶盘不能自行冒落的缓倾斜矿体,应强制放顶使其崩落;
(六)采区采完时应在天井下口铺设加强假顶;
(七)整理工作面时,只准由出口处开始逐步向崩落区进行。
第七十一条 采用充填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人行井、放矿井和通风井均必须保持畅通,放矿井应设有格筛;
(二)在采场内,禁止同时进行凿岩和处理浮石;
(三)回采顺序、炮眼规格、充填要求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规定;
(四)充填井下方,禁止人员通行或停留。注砂井和充填地点之间,应经常保持联系,如联系中断,必须立即停止注砂;
(五)充填采场时,人行井、放矿井的挡帘应密实牢固,以防跑砂。在处理因跑砂堵井时,应制定安全措施;
(六)分层回采结束后,要及时充填。最后一层的充填料必须充满接顶。
第七十二条 采用壁式充填法回采,用充填废石的方法管理顶板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严格掌握采高和控顶距离。采高、控顶距、支护和充填规格质量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规定;
(二)如采用全面充填法,采空区充满填实。顶板不稳固区域,应增砌石垛;石垛应砌筑牢固,砌接到顶;
(三)如采用带状充填法,垒砌石垛带前,应清理底板上的浮渣。石垛带必须砌接到顶,顶板下和垛墙上的缝隙用石块塞紧。
第七十三条 回采矿柱,必须编制专门设计和制定安全措施。
第四节 采掘机械
第七十四条 采掘机械必须保持技术状况良好。机械的保护、保险及其它安全设施必须保证齐全、灵敏、可靠。司机必须按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第七十五条 采掘机械作业地点必须有良好的照明。工作地点的支架必须牢固可靠。机械停止运转24小时以上者,复用时,必须检查机械电气各部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第七十六条 各种采掘机械的橡套电缆必须妥加保护,避免遭受碾压、撞击、刮挤、水淋和炮崩造成损伤。操作人员每班应对橡套电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值班电工处理。
第七十七条 严禁手扶、碰撞运行中的钢丝绳或牵引链。
第七十八条 各种移动式采掘机械在每班工作结束或司机离开机械时,必须切断电源并制动。
第七十九条 采掘机械必须有维修保养制度,固定专人使用和负责维护保养。
第八十条 使用割岩机掏槽,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割岩机的控制开关及传动部分必须装设防护罩;
(二)启动前,司机应与周围人取得联系。截割时,截齿数不得少于规定数目。如截盘被卡住,应采取措施处理,不得强行截割;
(三)运转时,必须喷雾降尘。无水和喷雾装置损坏时,不准割岩;
(四)在倾斜工作面割岩,必须有可靠的防滑措施;
(五)牵引柱必须打在顶板稳固的地点。拉紧牵引绳时,必须通知周围人员。割岩机到牵引柱之间的牵引绳剩至5米时,必须移动牵引柱;
(六)更换截击或检查机械必须切断电源。
第八十一条 使用装岩机装岩,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司机在工作时,必须注意周围人员和自身的安全;
(二)铲斗装岩机工作时,应将电缆悬挂于钢丝绳上。扬铲时,禁止人员在铲斗下方工作;
(三)耙斗装岩机装岩前,必须将机身和尾轮固定牢靠。严禁在耙斗运行范围内行走和进行其它工作。在上山移动耙斗时,下方不得有人。上山倾角大于20度时,在司机前方还必须打护身点柱或设挡板。下山使用耙斗装岩机,必须有防滑措施;
(四)禁止用铲斗撬挖浮石。
第八十二条 电耙车绞车开动前,司机应发出信号,然后开动绞车。电耙运行时,禁止人员进入电耙道或跨越钢丝绳。
第八十三条 使用无轨装运机械,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机械上必须有灯光、喇叭或警铃;
(二)运行时与人相遇,应停车让人通过;
(三)装运巷道底板应平整、无大块矿岩。巷道坡度、弯道曲线半径应符合机械技术要求;
(四)操作一侧,机械距巷壁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
(五)禁止用铲斗撬挖浮石。
第五节 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开采
第八十四条 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面开采,必须编制专门设计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十五条 大范围开采前,必须先进行试采,同时建立观测站,观测地表变形、岩层移动、水文地质等情况,查明冒落带、裂缝带的高度和范围,取得实际考察资料,作为本地区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开采的科学依据。
第八十六条 试采前,必须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工建筑进行加固。
试采时,必须及时观测。对受到开采影响的建筑物、铁路和水工建筑,必须及时维修。
第六节 井巷的维修和报废
第八十七条 矿山必须切实加强井巷的检查和维修,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行人安全、运输和通风的需要。矿井应根据回采、掘进、运输、通风和维修等部门的管辖和使用范围,制定明确的井巷维修责任制度。
停产在二天以上的井巷,在开工之前应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可靠时,才能作业。
第八十八条 修理、刷大井巷、更换或连续撤换支架时,必须防止冒顶片帮伤人和堵塞撤退通道。
撤掉支架前,应先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架。连续撤换支架如不能连续施工,每次工作结束后,应有防止人员进入的措施。
修理倾斜井巷,必须停止行车。
翻修独头巷道支架,应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第八十九条 修复旧有巷道,必须首先检查巷道空气成分和进行通风。从报废的井巷中回收支架、钢轨,应由里向外进行,并应制定安全措施。
第九十条 井筒大修理,必须编制施工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十一条 报废的竖井,应填实或浇注钢筋混凝土盖板封闭,并设栅栏和标志。
报废的斜井和平峒,应在井口(峒口)砌筑封墙。
报废的巷道应封闭。倾角在30度以上的倾斜巷道和天井,其上口应设置坚固的盖板封闭。
报废的井口周围,应设排水沟。
第九十二条 报废的井巷及废采区,必须在地面、井下对照图上注明。
第七节 坠落的预防
第九十三条 竖井、斜井和各水平的联接处必须设高度不小于1.5米的栅栏或金属网,进出口处设栅栏门。栅栏门只有在通过人员或车辆时才能打开。
井筒和水平大巷的连接处应设人行绕道,如井筒中设有梯子间,可用梯子间作人行道。禁止人员从提升间通过。
第九十四条 竖井和斜井的上井口,井筒和水平的连接处,下山绞车道上平台,都必须设置阻车器。
第九十五条 天井、溜井、漏斗口等处,必须设有标志和照明,并分别设置盖板、护栏及格筛。
第九十六条 设计矿仓、溜井和漏斗,应有防止和处理堵塞的设施。禁止任何人员进入被堵塞的矿仓、溜井和漏斗内处理堵塞。
现有矿仓、溜井和漏斗,如没有防止和处理堵塞的设施,在进行检查和处理堵塞时,必须有保证人员安全的措施。严禁从下方进入进行检查和处理堵塞。
第九十七条 在井巷、矿仓和漏斗内进行有坠落危险的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
第九十八条 开凿竖井时,必须有防止从井口、井壁、吊盘、吊桶等处坠落废石、工具及其它材料的安全措施。严禁从悬吊设备上向下投掷工具和材料。
开凿或延深斜井,掘进或延深下山,必须有防止跑车的安全措施。

第三章 露天开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九十九条 每个矿山都应具有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总体开采设计。进行开拓采准和剥离工作以前,必须编制施工设计。施工设计中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建矿期间的施工设计报施工单位主管部门审批。生产期间的施工设计报主管矿(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
施工前,必须组织每个作业人员学习施工设计。施工中,必须按照施工设计的规定作业,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第一百条 剥离和采矿工作面,禁止形状伞檐、底根和空洞。台阶工作平盘应保持平整。
第一百零一条 剥离和采矿工作面上有浮石或瞎炮时,必须妥善处理后才能工作。
禁止在边帮和台阶坡面底部休息和停留。
第一百零二条 采、装、运机械设备运转时,严禁人员上下和进行任何修理调整工作。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机械工作范围内。停止工作时,必须把机械设备撤到安全地点,并切断电源。
夜间工作必须有良好的照明设施。
第一百零三条 雷雨、暴雨、大雾天气及夜间无照明时,禁止穿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和汽车作业。如能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报主管矿(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雷雨天可以作业。
第一百零四条 露天矿和地下矿同时开采时,施工中必须测量相互位置,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露天矿进行大爆破时,爆破地震波危害范围内的井下人员必须停止工作,撤到安全距离以外。
第一百零五条 在坡度大于45度的坡面上凿岩、爆破、清除浮石和修理边帮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或安全绳。安全带或安全绳必须拴在牢固地点。
安全带或安全绳应定期检查试验,安全系数不得小于5(承重400公斤)。
第一百零六条 露天开采必须根据季节及气候变化情况,及时做好雨季、风季、酷暑、严寒和春融的安全防护工作。风沙地区,要做好防风沙工作。
第一百零七条 凹陷露天矿至少要有两个安全出口。出入沟应布置在稳定的边帮地段。如不能设两个出入口时,必须采取其它安全措施,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一百零八条 在露天矿工作范围内(包括废石场)架设的输电线,必须高于各种机械设备的最高部分。高压输电线高于各种机械设备最高部分2米以上,低压输电应高于各种机械设备最高部分0.5米以上。
架线式电机车的滑触线,应避免与公路交叉,如发生交叉,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第二节 采场底部及边帮塌落的预防
第一百零九条 矿山开采以前,必须查清计划开采区域下部的旧井巷、采空区的分布情况,并绘于矿山平面图上。已发现的自然空洞也应绘于矿山平面图上。
对露天开采有影响的旧井巷、采空区、自然空洞,必须进行支护、充填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并在地表设置明显标志。
第一百一十条 为保证边邦稳定,上部台阶采完后,必须留有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安全平台的宽度一般可为3~6米。每隔2~3个安全平台设置一个较宽的清扫平台。清扫平台的宽度,根据采用的清扫方式和设备决定。
在软质粘土和含大块容易塌落的岩层中,每隔一定距离还需要留一个较宽的辅助安全平台,其宽度一般可为8~10米。
安全平台作为通行道时,必须有预防落物伤人和作业人员坠落的保护措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 矿山应经常对采场进行全面检查,当发现台阶坡面有裂隙可能塌落或有大块浮石及伞檐悬在上部时,必须迅速进行处理。处理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受到威胁的人员和设备要搬到安全地点。
第一百一十二条 露天矿应有专人负责边帮管理工作。边帮的松石或裂隙有引起塌落或片帮危险时,必须及时处理。暴雨或春融季节尤其应该加强对边帮的检查。
边帮治理工程必须有专门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露天边帮有变形和滑动迹象的矿山,必须设立专门观测点,定期观测记录变化情况。
第一百一十四条 露天矿重点边帮部位和有潜在滑坡危险的地段,应综合或分别采取砌筑挡墙,削坡减载,打抗滑桩等加固措施。
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安全措施:
(一)边帮境界部分系松软岩层,如薄层灰岩、页岩及砂岩互层;或含有亲水矿物,如膨润土、蒙托石等;
(二)硬岩边帮,岩层内倾于采场;且边坡角大于岩层倾角;
(三)有多组节理、裂隙结合,力学软弱面内倾于采场或有较大断层切割边帮,构成不稳定的棱体;
(四)最终位帮边于岩溶地段;
(五)最终边帮处含水层地段。
第一百一十五条 对于最终边帮的爆破,必须采用有减震措施的控制爆破,如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缓冲爆破等。以维护边帮岩体的完整保持边帮的稳固性。
在距最终边帮20米以内,禁止进行峒室爆破。
第一百一十六条 禁止在台阶工作平盘边缘堆放矿岩或物件;禁止穿孔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设备在距平盘边缘小于2米的地段内行驶、停留和工作。
第一百一十七条 露天矿工业场地的建筑物、运输枢纽站及排土场等,必须设在采场最终的境界线之外。
对矿区边缘已有的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应留有稳固的安全矿柱。
第三节 采剥工程
第一百一十八条 露天矿台阶高度和台阶坡面角,必须根据岩石性质、开采方法,采掘设备及安全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台阶高度应为10~15米。
第一百一十九条 平台阶工作的最小宽度,必须满足采、装、运机械设备和人员安全作业的需要。一般可选用下列数值:
(1)铁路运输时;单线应大于45米;双线应大于50米。
(2)汽车运输时,一般应大于40米。上下两台阶同时开采时,上部台阶必须保持一定的超前距离。
第一百二十条 穿孔机作业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操作人员不准离开工作台。必须离开时,要停止作业;
(二)穿孔机履带外缘距台阶坡顶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米;
(三)穿孔机上下坡或在输电线下面通过时,必须放平主架;
(四)操作人员在主架上处理故障或进行正常维护时,必须佩戴安全带。所需工具应放在工具包内,严禁从主架上向下抛掷工具;
(五)打完的钻孔应用有孔号标志的坚硬盖板或用其它有效方法封盖,防止人员和物料掉入孔内。
第一百二十一条 挖掘机工作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挖掘机转台应保持水平。在开凿倾斜堑道时,只允许按技术说明书规定的角度工作;
(二)挖掘机应有声响信号装置。挖掘机开始工作、移动位置或变更操作方式前,均应发出信号,所有从事挖掘机工作和运矿的人员都必须熟悉信号规定;
(三)挖掘机工作时,不准铲装超过斗容的大块矿岩,工块矿岩必须经二次破碎后才能铲装;不准用铲斗冲砸大块矿岩;不准用铲斗去挑挖工作面上的浮石和伞檐;不准铲挖未经松动的矿岩和底根;
(四)挖掘机铲斗卸载时要平稳。铲斗距车厢底部应保持适当距离。装车时铲斗不准从汽车驾驶室上方越过;
(五)两台以上挖掘机在同一工作面铲挖时,两机之间最小距离不得小于各机卸载半径之和的两倍;
(六)如发现台阶坡面上有片邦或浮石塌落危险时,必须迅速将挖掘机驶出危险区。经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后,方准继续作业;
(七)挖掘机上下坡时,必须有防止跑车的措施。行走时回转机构必须闸牢。悬臂架应正对前进方向,铲斗离地面不得超过0.5米,并打开铲斗门;
(八)挖掘机电缆不得遭受碾压、撞击、浸泡和小于90度弯曲;不准用铲斗牙挑拨。移动电缆工作人员必须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或用绝缘钳子。电缆应与挖掘机履带保持2米以上距离。
第一百二十二条 推土机作业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推送物料时,允许的最大上坡角为25度,下坡角为30度。推土机在斜坡上停车时,司机不准离开驾驶室。必须离开时,应利用制动装置和固定爪将推土机固定,并将铲刀下降到地面;
(二)推送物料到斜坡下面时,严禁铲刀伸出侧坡边缘以外,防止推土机向侧坡外倾倒;
(三)推土机由上台阶向下台阶推运矿岩时,所在台阶平盘及边缘必须稳固。不准用推土机推运未经松动的硬矿岩。台阶坡面上未清理干净以前,不准用推土机推动台阶坡面底部矿岩,以防发生塌落;
(四)推土机作业时,如发现矿岩中混有、炸药雷管、铁器等非矿夹杂物,必须立即停机,待清理干净后方准继续作业。
(五)维护、保养或调整推土装置时,铲刀必须下降到地面。如需要从铲刀下面观察时,必须将铲刀支撑垫好。严禁铲刀悬起时从下探身向上观察。
第四节 露天运输
第一百二十三条 窄轨铁路运输,参照本规程“平巷运输”有关规定执行。
第一百二十四条 斜坡道运输,参照本规程“倾斜井巷(斜坡道运输有关规定执行)。
第一百二十五条 汽车运输,除按本规程第二十三条执行外,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员必须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布的交通规则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通向装卸地点道路的坡度大于10%时,禁止汽车倒车行驶。矿运车辆外缘至平盘边缘应保持3米以上距离;
(三)卸矿汽车必须在车斗完全放稳后方准行驶;
(四)挖掘机装矿(岩)时,驾驶员不得在驾驶室内。
(五)汽车在采场内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在运输干线上应不超过中速行驶。
(六)翻斗车车厢内严禁乘人。
第一百二十六条 矿车自溜滑行运输,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溜滑行运输的线路坡度要经常检查和调整。加速段的最大坡度不得超过2%;
(二)矿车的润滑系统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每半年必须进行一次运行阻力试验,以保证滑行速度一致;
(三)矿车放车间距一般应不小于25米;
(四)滑行运输线路两侧严禁行人,检修和维护线路时,要停止运行。
第一百二十七条 采用索道运输,索道架设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索道线路应尽量避开厂区、铁路、公路和居民区;
(二)索道线路跨越铁路、公路和建筑物时,必须有坚固的保护设施。保护设施底部距机车、车辆和建筑物最高部位的距离应不小于1.2米;距公路路面的距离,应符合交通部门的规定。索道线路与高压输电线路交叉时,必须征得电力部门的同意,并要遵守水电部的有关规定;
(三)索道与铁路、公路、便道交叉时,应设置醒目的标志;
(四)索道线路应有可靠的避雷装置。线路支架应有爬梯及弧形保护栅栏;支架顶部应有平台和围栏;
(五)站房内应有能使驱动机停车的闭锁装置,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随时停车,并应有可靠的信号装置。拉紧重锤应具有足够的行程;
(六)双线索道承载索一般应采用密封式钢丝绳。
第一百二十八条 索道运行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经常检查驱动机、线路支架、钢丝绳、索斗、抱索器、拉紧重锤等是否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二)索斗进出站时,推斗要平稳,发斗要均匀,发斗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如要增加距离和发斗数量,必须经过计算,并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三)对钢丝绳应定期检查维护。
承载索(密封式铁丝绳)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局部或全部更换:
(1)在10米长度内,外层丝断丝数超过外层丝总数的35%;
(2)外层丝磨损达到外层丝厚度的50%;
(3)破断力减少了15%;
(4)有严重变形。
牵引索出现下列情况之时,应进行局部或全部更换:
(1)在一股内断丝数达3根以上时(x—t—6×7),或断丝数达8根以上时(x—t—6×19),可换绳股(使用其它型号,比照换算);
(2)在一段钢丝绳内有二股以上同时需要换股时,则该段钢丝绳应予更换;
(3)直径减少10%时,则整个钢丝绳应予更换。
单线索道在一个捻距内断丝数达15%或直径减少10%时,应予更换。
(四)发生牵引索拉断事故时,应全面检查线路支架及其它设施,经处理妥善后方可运行;
(五)索斗内严禁乘人。处于运行状态的索道,各种设备的检修、更换及事故处理必须停车进行。
(六)禁止在运行的索斗下面行走、停留或作业。
第一百二十九条 索道运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况,必须立即停止运转:
(一)钢丝绳剧烈摆动、索斗有相撞危险时;
(二)索斗未挂牢或出现掉绳;
(三)信号失灵、驱动机有异响或电流表指针剧烈摆动;
(四)遇有六级以上大风(水泥企业矿山可参照本部门规定执行)。
第一百三十条 露天运输,采用平峒溜井放矿,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平峒溜井的开凿,可参照本规程第二章“地下开采”有关规定执行;
(二)溜井的断面直径,最小不得小于矿石允许最大块度的3倍。
(三)溜井的坡度应根据矿石块度、湿度、粘结性等物理性质和卸载方式确定。上部明溜槽部分,坡度应不小于45度;溜井部分,坡道应不小于65度;
(四)溜井坡度变坡时,其变坡角应不大于15度,变坡断面应适当增大;矿石粘结性较大容易堵塞时,溜井应检查天井。检查天井可设在放矿口上方5~10米处或变坡处;
(五)放矿口的规格应不小于矿石允许最大块度的3倍,放矿口应设动力闸门,如矿块大小不均,应设双重闸门。放矿口端下与车身上部边缘间的垂直距离,最小不得小于0.2米;放矿口下面严禁人员逗留;
(六)明溜槽两侧及溜井上口四周,应设有排水沟和挡土墙;溜井上口卸矿地点应设不低于0.5米的车挡;
(七)禁止将废钢铁、铁板、铲牙及超过规定尺寸的大块矿石抛卸到溜井内;
(八)溜井口降段时,应编制专门爆破设计。溜井口降段爆破时,溜井必须贮满矿石。爆破后要先检查上口,然后才能放矿;
(九)溜井如有水流入,必须采取措施处理,防止堵塞或发生跑矿。一旦发生堵塞或空井未经清扫,禁止任何人员从下部进入溜井内工作;
(十)采用平峒溜井放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通风设施,保证有人作业地点通风良好。
(十一)溜井、矿仓应定期检查和维护。
第五节 废 石 场
第一百三十一条 废石场应设在矿床开采境界之外,并不得影响露天开采的正常进行。
第一百三十二条 废石场下部应设警戒牌,严禁人员行走或停留。废石滚落范围内不得修建道路和建筑物。
第一百三十三条 在地下采空陷落区域内布置废石场时。只有在地表陷落稳定并经详细检查后,方可堆放废石。
第一百三十四条 废石场卸载平盘应保持2%的反向坡度。场地必须保持平整,不得有积水。
第一百三十五条 采用汽车运输的废石场,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汽车进出道路应采用环形道。否则对开车辆两旁必须留有宽度1米以上的人行道;
(二)卸载地点应设不低于0.8米的车挡,并应有专人指挥。
第一百三十六条 采用轨道运输的废石场,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废石场卸车地点的轨道中心线与线路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轨枕长度的二分之一加上0.4米的安全宽度,外轨应比内轨高50毫米。
(二)轨道末端应设有阻车及信号装置,并应有上升坡度;
(三)当废石场边坡易于塌落时,在轨道移设后必须注意边帮的稳固性;
(四)用栈桥法堆积废石时,只有当栈桥段废石填满后,方可向栈桥的任何一侧发展。禁止将废石只倒在栈桥的一侧(一侧卸车的废石场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条 废石场的综合治理工作,应该做到:
(一)在泥土山坡处,有计划地植树、固皮和护坡;
(二)废石场周围要修筑栏洪导水或截水排水设施,不允许外部涌水进入废石场;
(三)废石场内禁止泥土集中排放而形成人工理层,影响废石场的稳定。

第四章 通风与防尘
第一节 井下空气及一般规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 井下采挖工作面进风流中的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不得高于0.5%。
第一百三十九条 井下作业地点空气中(不采用内燃机设备的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不得超过下表规定的标准:
第一百四十条 井下和地面所有作业地
------------------------------------------------------------------------------
| | 最 高 允 许 浓 度
名 称 |符 号|--------------------------------------------
| | 体积(%) |重量浓度(毫克/立方米)
------------------------|------|----------------|--------------------------
一氧化碳 |CO |0.002 4 | 30
氮氧化物(换算为二氧化氮|NO2|0.000 25| 5
二氧化硫 |SO2|0.000 5 | 15
硫化氢 |H2S|0.000 66| 10
------------------------------------------------------------------------------
点空气中的含尘量不得超过本规程第四百一十九条规定。进风井口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不得超过0.5毫克/立方米。
第一百四十一条 矿井所需风量,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
(一)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每分钟供给新鲜风量不得少于4立方米;
(二)按排尘风速计算,峒室型采场最低风速不得小于0.15米/秒;巷道型采场和掘进巷道不得小于0.25米/秒;电耙道和二次破碎巷道不得小于0.5米/秒;

(三)按井下同时放炮使用的最多炸药量计算,每公斤炸药供给的新鲜风量不得小于25立方米/分。
如有内燃机设备运行的矿井,所需风量按同时作业机台数每马力每分钟供给风量3立方米计算。
第一百四十二条 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摄氏28度;机电峒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摄氏30度,温度超过时要采取降温和其他措施。
第一百四十三条 冬季进风井巷的空气温度应保持在摄氏2度以上。低于摄氏2度时应有暖风设备,禁止用明火直接加热进入矿井的空气,符合本规程第一百三十八、一百三十九、一百四十条规定时允许利用采空区对进入空气进行预热。
第一百四十四条 井巷最高风速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
井 巷 名 称 | 最高风速(米/秒)
------------------------------------------------------------|----------------------
专用风井、风峒 | 15
专用物料提升井 | 12
风桥 | 10
提升人员和物料的井筒、主要进风道、回风道、修理中的井筒 | 8
运输巷道、采区进风道 | 6
采矿场、采准巷道 | 4
------------------------------------------------------------------------------------
第一百四十五条 进风巷道及其井上建筑物的漏风量不得超过扇风机总风量的15%。确定供给矿井的总风量时要考虑1.35的备用系数。
第二节 通风系统
第一百四十六条 矿井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必须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
小型平峒开采的矿井,在保证井下所需风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的风量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配合采用机械通风。
各矿井应由负责通风工作的工程师根据生产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通风系统,调节风量,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
当井下大量爆破时,必须专门编制通风设计和安全措施计划,由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执行。
第一百四十七条 矿井总负压损失不得大于50%,有效风量率不得低于60%,基建时期未形成通风系统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井下工作面通风良好。
第一百四十八条 每一生产水平和每一采场,都必须布置单独的回风道,实行分区并联通风。特殊情况下采用串联通风时,必须保证下风流工作面有害物质的浓度符合本规程第一百三十八、一百三十九、一百四十条的规定。
第一百四十九条 采场在未形成通风系统前不应投产回采。
矿井主要通风巷道不得通过采空区和陷落区,必须通过时应砌筑严密的通风假巷。
主要进、回风巷道要经常维护,保持清洁和风流畅通,并禁止堆放材料和设备。
第一百五十条 进入矿井的空气不得受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从矿井排出的污风不得对矿区环境造成公害。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般不得采用箕斗井和溜井作进风井。本规程颁布前投产的生产矿井,如采取有效的除尘净化措施,保证风源质量符合第一百四十条规定时可不受此限。
正常情况下,禁止将主要回风井巷用作人行道。
井下破碎峒室、主溜井等处的污风必须引入回风道。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井下炸药库和充电峒室空气中氢的含量不得超过0.5%,并且必须有独立的进、回风道。
井下炸药库要保证每小时有火药库容积4倍的风量。
井下所有机电峒室,都必须供给新鲜风流。
第一百五十三条 回采工作面、二次破碎峒室和电耙巷道应利用贯穿风流通风,电耙司机一般应位于风流的上风侧。有污风串联时,禁止人员作业。
第一百五十四条 采空区必须及时密闭。采场结束后应在一个月内,将所有与采空区相通的影响正常通风的巷道密闭。
第一百五十五条 通风构筑物(风门、风桥、风窗、挡风墙等)必须由专人负责检查维修,保持严密完好状态。
风门的建筑与使用,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需设风门的主要运输巷道,应设两道风门,其间距应大于一列车的最大长度;
(二)风门安装应不漏风,主要风门的墙垛应采用砖、石或混凝土砌筑。
(三)手动风门应顺风流方向有80度至85度倾角,并需顶风开启。
第一百五十六条 风桥的构造和使用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风量超过20立方米/秒时,应开凿绕道式风桥;风量在20立方米/秒以下时,可用砖、石、混凝土砌筑;风量在10立方米/秒以下时,可用铁风筒。
(二)木制风桥只准临时使用。
(三)各种风桥与巷道的连接处要做成圆角。
第三节 主 扇
第一百五十七条 在生产过程中主扇应连续运转,当发生故障或需停机检查时,应立即报告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
改变主扇转数和风叶角度,必须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第一百五十八条 主要扇风机必须具有同型号、同规格的备用电动机,并有能迅速调换电动机的装置。
第一百五十九条 需设反风装置的矿井,应具有反风设备,并能在10分钟内改变矿井风流的方向。矿井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反风试验,并测定主要风路反风后的风量。

矿井反风,由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下令实施。
第一百六十条 主扇风机房应设有风压、风量、电流、电压和轴承温度等测量仪表。值班人员每班都应对扇风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运转记录。有自动监控及测试装置的主扇,应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控系统的检查。
第一百六十一条 连续运转的主扇因检修、停电或其它原因需要停风时,必须制定停风措施,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变电所或电厂在停电前,必须将预计停电时间通知矿井调度室。
矿井的主扇停止运转时,因停风受到影响的区域,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切断电源,将工作人员撤到进风巷道中,并由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根据停风后的具体情况,决定全矿井是否停止生产,工作人员是否全部撤出。
主扇在停风期间,必须打开有关风门,以便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第一百六十二条 矿井通风系统中,如果主扇不能供给足够的风量,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在井下安设辅助扇风机,但必须供给辅助扇风机房新鲜风流。
第四节 局部通风
第一百六十三条 在矿井开拓或准备采区时,必须根据该工作面处全风压供风量编制局部通风设计。
第一百六十四条 掘进工作面和个别通风不良的

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2000年)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0年5月26日审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统计管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严肃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以及本省在省外、境外设立的企业事业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统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体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置专职统计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指定人员,负责统计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配备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
各部门、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业务接受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对所提供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对国家秘密、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保密。
第七条 对统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或者抵制和举报统计违法行为表现突出的,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应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不得自行修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得授意或者强令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不得对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放任、袒护或者纵容;不得对拒绝、抵制弄
虚作假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九条 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统计岗位证书》。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内设置统计检查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检查员。各部门根据需要设专职或者兼职统计检查员。
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有权检查统计调查对象的原始记录、统计资料、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有权发出统计检查查询文书,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期限据实答复。逾期不答复的,按拒报统计资料处理。
第十一条 省、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统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向下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委派统计检查特派员。
统计检查特派员代表委派机关行使统计检查权。
第十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基本统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统计登记,领取《统计登记证》。
第十三条 地方和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由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实行统一管理。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
各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本部门拟订,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第十四条 经批准或者备案的地方和部门的统计调查表,应当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和有效期限。
未经批准或者未标明前款规定内容的统计调查表属非法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接受统计调查任务,并填报依法制发的统计调查表。
统计人员在进行调查活动时,应当向调查对象出示国家统计局或者省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统计调查证。
第十五条 申办设立统计师事务所及统计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格认定,经审核同意后,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组织及个人进行民间统计调查的,按照下列规定报批:
(一)在两个以上地、州、市范围内调查的,报省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二)在两个以上县范围内调查的,报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统计机构审批;
(三)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调查的,报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四)省外的组织、个人在本省进行统计调查的,报省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五)境外的组织、个人在本省进行统计调查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实行统计报表签收制度,建立《统计报表签收台帐》,据实签收统计报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中央驻滇机构和其他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时,应当按照规定同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资料审核、评估、交接及档案管理等制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统计公报。地方统计数据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为准。
各部门公布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统计数据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
需要公开发表或者引用未公布的统计资料的,应当按照国家统计资料保密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积极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签发《统计违法行为处理意见通知书》,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统计调查对象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
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行政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统计调查对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5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
工商户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行政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期限接受统计调查任务的;
(二)未按规定办理统计登记的;
(三)未经批准或备案擅自进行统计调查的;
(四)违反规定隐匿、毁弃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
第二十五条 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第二十六条 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7月28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2000年5月26日